欢迎访问宏正法律网!

手机浏览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看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追踪

公益慈善要“走新”又“走心”

2025-09-10 15:12:33 来源: 作者:
  据报道,近日,湖北省赤壁市开展奖助学金发放、走访关怀和爱心募集等系列活动,让受助学子带着温暖前行。  通常来说,慈善是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弱势群

  据报道,近日,湖北省赤壁市开展奖助学金发放、走访关怀和爱心募集等系列活动,让受助学子带着温暖前行。

  通常来说,慈善是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弱势群体的直接帮助,而公益则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系统长效改善。公益与慈善虽有所不同,同样强调情感联结和社会责任,要用“走心”的行动搭建起心灵无缝沟通的情感桥梁。

  从赤壁市融媒体中心发布的《这份来自赤壁的“开学礼”,真暖》这篇报道看,赤壁市此次助学活动效果很好,主要原因是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广泛发动,集中发放关心下一代教育奖助学金,开展“点滴光彩·爱心助学”活动,企业家“一对一”捐赠助学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入户慰问,多元力量参与,扩大了助学的覆盖面,并通过精准识别受助对象、登门发放慰问品等暖人心措施,“放大”了帮扶实效。

  鉴于公益和慈善在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各地相关部门都在努力推动公益和慈善事业“走新”更“走心”,切实成为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从湖北等地的实践看,要从三方面发力:

  首先,要努力建设“公益关乎人人、人人参与公益”的文化。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公益不仅是筹款,更是“筹心”。建设“公益关乎人人、人人参与公益”的文化,推动关注慈善、倡导理性公益成为社会共识,是公益和慈善“走心”的前提。要追溯中国源远流长的“慈善”事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益基因,宣扬身边热心公益的好人善举,营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浓厚氛围。同时,积极举办生态公益文化节、青年公益文化节等主题活动,推动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公益之美,凝聚“人人有公益、人人可公益”的社会共识。湖北省连续举办四届“湖北数字公益节”网络募捐活动,联动慈善组织、爱心企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实现了借数字化浪潮推动“大众慈善”走进千家万户。

  其次,推动公益和慈善事业“走心”,要搭建人人可公益的便捷平台。只要人人参与公益,无论力量多么微小,日积月累就能汇聚成大能量。据湖北省慈善总会网站公布的2024年工作报告,全省联动开展的慈善项目“幸福家园”“医路同行”“童享阳光”“退役军人关爱计划”筹募款物超4亿元,惠及50余万困难群众。各地相关部门还可总结经验,创新模式,完善公益平台。鄂州市华容区红十字会与鄂州华容百信超市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公益+消费”模式,市民无需额外捐款,在百信生鲜超市的每笔消费通过结算系统自动转化为助学基金,定向支持“博爱助学”计划。这一模式让市民在日常消费间参与公益,收获了播撒爱心的荣誉感。

  第三,完善人人参与公益的运行机制。推动公益慈善“走心”,关键是完善促进“人人公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机制。黄石市慈善总会以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为主要资金来源,连续二十多年实施品牌助学项目“金秋助学”,针对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次性发放每人5000元资助金,并统筹协调实现“应助尽助、不漏一人”。一些地方常态化开展“慈善+”活动,引导慈善组织聚焦培育乡村产业、服务“一老一小”和应急抢险等;一些乡村深化落实农村道德评议、好人好事上墙等制度,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让大家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公益慈善是一种氛围,一种风尚,更是一种文化,要大力推动“人人公益”成为生活方式,进而使其“走新”又“走心”。

相关阅读

  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站近日刊文介绍,张家界市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推行市内公务“零接待”。据统计,2025年1至7月,全市所有乡镇接待费

2025-09-10

  据报道,近日,湖北省赤壁市开展奖助学金发放、走访关怀和爱心募集等系列活动,让受助学子带着温暖前行。  通常来说,慈善是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弱势群

2025-09-10

  媒体报道显示,在北京部分社区,新能源车主可以像“点外卖”一样为车充电了:只需在手机端上下单充电服务,选择充电量,待移动充电车抵达自己设定的位置后,远程

2025-09-10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这则公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标签管

2025-09-10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码大学生创业扶持。然而,暖心政策却被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近日,据《法治日报》报道,一些“代办大学生创业补贴”的帖

2025-09-10

热门文章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员查询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宏正法律咨询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3016660号-1 投稿邮箱:2416238474@qq.com

Copyright ©2010-2023 宏正法律咨询网 www.hzflz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