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宏正法律网!

手机浏览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看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

扩内需财政金融齐发力 多部委详解消费贷“国补”

2025-08-14 14:57:38 来源: 作者:
  备受关注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日前正式落地。8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

  备受关注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日前正式落地。8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有关情况,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相关负责人联合进行解读。

  8月12日,上述两项贴息政策发布。根据实施方案,两项政策在贴息比例设定上保持一致: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且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90%、省级财政承担10%。

  “对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政策,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称之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又一次‘国补’是非常形象的。”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这是公共资金和金融工具结合产生的撬动效应,这些政策可以和正在实施的消费者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形成“组合拳”,让人民群众在消费过程中得到“国补”更多的实惠。

  对此,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解释称,两项贴息政策涉及的侧重点都是广覆盖、低门槛,也没有设置复杂的申请程序,尽量让大家做到“省钱又省心”,只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就可享受政策的支持,确保精准发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比如,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的条件,核心是要将贷款资金用于经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供给,而新的贴息政策也将与这一金融政策发挥联动效应。

  “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价等因素,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确定,贴息部分由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老百姓,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同时,也兼顾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透露,中国人民银行将配合财政部等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强化政策合力,全力做好金融支持消费工作。

  谈及为何将此次贴息比例定在1个百分点,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表示,从政策设计来看,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属于温和适中的政策力度。这一标准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又保持了政策的可持续性。对比历史上类似政策,1个百分点的贴息幅度处于合理区间,既能产生实质性的成本降低效果,又避免了过度刺激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看来,消费贷款的利息现在由财政贴息,这可以降低利息成本,老百姓对于各方面的民生支出、消费意愿也会更强,生活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也体现出我国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方向。

  监管部门也将进一步防范贴息资金套取挪用风险。为保证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廖岷表示,贷款经办机构对借款人授信时,要基于借款人的真实需求和信用状况,不得借贴息政策诱导消费者进行借贷。对于“专款专用”的财政贴息资金,财政部门也建立了与政府部门和经办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贴息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策执行期满后,将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对贷款经办机构贴息资金的申请、审核、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

相关阅读

  时下,城市更新成为高频词。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更新纳入总体要求,明确“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进城

2025-08-14

  备受关注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日前正式落地。8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

2025-08-14

  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一系列金融政策落地见效,推动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如何理解主要数据变化?&e

2025-08-14

中国外交部22日宣布,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北马其顿、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日本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2024-11-24

11月22日至23日,2024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  本届比赛设置“真实交通环境挑战赛”和“复杂交通环境算法挑战赛”2项赛事。  &ld

2024-11-24

热门文章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员查询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宏正法律咨询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3016660号-1 投稿邮箱:2416238474@qq.com

Copyright ©2010-2023 宏正法律咨询网 www.hzflzxw.com